水,是生命之源。長江水,對于沿江人民來說,既是生命源,也是經濟源。從戰國時代李冰治水,到如今的航道整治,6300公里的長江一直是華夏經濟的重心所在。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黃金水道融入了綠色元素,猶如一塊精雕細琢“金鑲玉”,長江經濟帶建設迎來重大戰略機遇期,進入綠色發展新時代。
巧用疏浚土變廢為寶
中國交通新聞網記者4月17日在上海橫沙島的長江入海口采訪時看到,幾十公里的通海大堤,一邊是長江口與東海連接的浩瀚水域,一邊是一望無際的生態濕地,濕地里金色蘆葦搖曳生姿,一群群白鷺在夕陽下自由飛翔。
“這里原先是一片江海連通的水域,現在變成了50平方公里的生態濕地,橫沙島面積由原來的50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00平方公里,這是長江深水航道疏浚土吹填造陸的成果之一。”長江口航道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徐慶偉告訴記者。
深水航道疏浚會產生大量的疏浚土,也就是河床淤積的泥沙。以往疏浚土的處理多是直接拋擲長江口以外海域,運輸過程導致航道維護成本增加,對海域環境也產生一定程度影響。
“通過疏浚土綜合利用吹填造陸,一方面減少疏浚土對海洋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可以為城市發展拓展新空間,還能節省航道維護費用。”長江口航道管理局航道養護中心主任朱劍飛說。
長江口航道管理局通過與上海市溝通協商,確定了疏浚土市場化利用的新模式,打開了疏浚土利用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億立方米疏浚土通過先進工藝直接吹填造陸,其中約1億立方米疏浚土用于橫沙東灘和浦東機場吹填造陸。
創新保護機制 生態優先唱主角
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要用“快思維”、做加法;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要用“慢思維”,有時要做減法。加減之間,折射出發展理念的轉變。
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環保處高工劉星告訴記者,河口是河流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交錯帶,是全球具有最高生物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許多重要經濟水生生物繁殖、育幼和取食場所,被視為全球最重要的生態敏感區之一。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鱘,20年前已經瀕臨滅絕,大規模的航道整治會讓它們的生存環境雪上加霜。為了彌補工程可能給生態帶來的不利影響,長江口航道管理局承擔并資助了水生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先后開展了10余次不同種類生態修復及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作,其中中華鱘幼魚3080尾。”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亞瞿說。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與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長江航運被納入到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系統中,“綠色生態長江”成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要內容,航道工程在建設中也探索出了體現生態保護理念的新技術,建立了河口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機制。此外,航道工程還通過底棲生物群落整體移植工程,構建了我國第一個人工牡蠣礁,不僅給魚類提供了食物,還具備“生物過濾器”功能,相當于一個日處理能力為2萬噸的“大型污水處理廠”。
探索新模式 大保護下推進大發展
“長江是我國舉足輕重的經濟命脈,也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徐慶偉介紹,長江干線貨運量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河運榜首,但“開發與保護應當齊頭并進”。
航運污染防治工作正加大力度。上海市交通委會同海事、環保等相關單位在長三角區域率先實施船舶排放控制區,健全完善船舶污染物回收體系和船舶污染事故應急體系,大力發展綠色航運,確保在“大保護”的前提下扎實推進航運大發展。
2016年4月1日起,上海港第一個“吃螃蟹”,率先實施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各類船舶在上海港航行、停靠和作業應滿足一定的用油標準。同時,上海港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力度,作業機械“油改電”、岸基供電、港區LNG車輛等應用推廣工作有序開展,內河航運也大力發展LNG動力船。
上海海事局危管防污處相關負責人林祥彬介紹,上海港2006年就實施了《上海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形成了依托地方、統一指揮、分工明確、協調聯動的船舶污染應急組織指揮體系;構建了完善的“政府—港航企業—船舶”應急預案體系,將政府、專業石化企業、社會單位等各方面的應急力量納入應急反應體系,形成了系統的應急反應體系。上海港還建成并運行了國家大型設備庫“長江口船舶溢油應急設備庫”,單次溢油應急能力達到1000噸。
千帆競秀、百舸爭流。如同一條巨龍,長江經濟帶初現龍首牽引、龍腰支撐、龍尾擺動的良性格局。如今,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抉擇,就是在回溯現代化發展的這條線索,找到文明的源頭,讓流淌在天地間的長江,重新恢復澤被萬里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