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區空域優化方案正式實施,為解決空域供需矛盾,破解“天花板”限制,作出嘗試。
根據華北空管局消息,方案新辟航線6條,調整城市對班機航線走向74條。京津冀空域優化通過有效整合“增量”,新增空中飛行航線里程495公里,讓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地區的多數航班不再“逆行”,基本實現單向循環運行。
根據空管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方案惠及每日京津冀地區航班270架次,預計可使京津冀地區空中航班飛行安全風險理論上降低34%,管制員工作負荷降低15%,航線飛行容量可增加15%。
“空域本身也是一種重要資源”,關鍵看如何用。軍民雙方既要跳出一畝三分地,又要種好一畝三分地。
“空域供需矛盾給空管保障造成的壓力非常大,在現有環境下,主要出路在于走改革創新道路,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在爭取‘增量’資源的同時,更要著重提升‘存量’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容量潛力。” 華北空管局局長文學正表示。
“飛起來非常順暢”
京津冀空域優化方案實施當天,飛行員和管制員便直接感受到它的實施效果。
“飛起來非常順暢!”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機長李浩特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當天飛行的感受。他告訴記者,他經常執行廣州至太原航線的航班,這條航線上原來有多個堵點。但今天,明顯感覺到飛行的距離和時間有所減少。他認為,之所以選擇5月末實施方案,是給新方案一個磨合期,為即將到來的雷雨季節和暑運做準備,屆時加班航班比較多,航班量有較大增加,方案的實際功效便會更加顯著。
管制員對方案實施的感受可能要復雜一些。北京區域管制中心帶班主任劉海偉坦言,此次空域調整方案,是近年來比較大的一次空域調整。“管制員從培訓到最終適應新方案大約耗時兩個多月,剛開始大家都有些不太習慣。”但是一旦適應以后,他們發現雖然新方案有時航班指揮的量增大了,但難度卻明顯降低了,總而言之,工作強度降低了。而且方案重新梳理交通流走向,優化航路擁堵點,使原有雙向對飛的單一航路徹底實現“來去分開,隔離飛行”。“安全裕度增大了,我們的精神壓力小多了。”
記者從華北空管局獲悉,目前京津冀地區飛行保障架次占全國的12%,其中首都機場起降架次占全國的7.23%,排名第一;天津機場和石家莊機場的航班量也以同比14.39%和20.18%增長率不斷攀升。
同日,2017中國民航發展論壇在京舉行。中國民航局局長馮正霖在主旨發言中稱,中國將抓住城市群和機場群發展機遇,以推進民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努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服務中國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目前,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已經形成了三大機場群。
馮正霖認為,包括京津冀在內的三個地區已經具備世界級城市群和機場群的基本形態。
北京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