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我國多式聯運在運輸中所占比例比較低以及如何改善等問題,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表示,將從七方面著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升多式聯運服務品質,加快構建便捷經濟、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多式聯運體系。
我國多式聯運比例與歐美發達國家比,相差不少。發達國家集裝箱海鐵聯運比例通常都在20%至40%,而我國僅為2%,這個比例偏低;鐵路集裝箱運量占鐵路貨運的比例,發達國家為30%左右,我國目前僅10%。可以說,我國目前多式聯運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我們分析,主要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基礎設施銜接不夠、技術裝備水平落后、信息服務能力不足、法規建設和市場化改革滯后、多式聯運經營主體嚴重不足、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全理順等等。
下一步,我們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升多式聯運服務品質、促進物流降本增效為核心,著力促進“四化建設”,就是基礎設施無縫化銜接、運輸裝備標準化升級、信息資源交互化共享、市場主體多元化培育、聯運模式多樣化創新,加快構建便捷經濟、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多式聯運體系。具體來講有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通道與樞紐站場建設,完善樞紐站場集疏運體系,不斷提升多式聯運基礎設施水平;
二是大力推進標準化建設,發展專業化裝備,推進裝備技術升級;
三是加快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主體,推進聯運組織模式創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四是強化政策法規支持,進一步優化多式聯運發展市場環境;
五是加強統計監測分析,強化人才隊伍、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夯實發展基礎;
六是推進信息資源互聯共享,進一步完善部門間、企業間的協同工作機制;
七是強化多式聯運工作組織領導,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推進機關工作落地。
在多式聯運樞紐建設方面,交通運輸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已對50多個具有多式聯運服務功能的物流園區給予資金扶持。鐵路物流基地布局進一步完善,已建成12個集裝箱中心站,8個內陸鐵路口岸,正在加快推進208個一、二級鐵路物流基地建設。全國70多個城市正在規劃建設一批具有多式聯運功能、口岸服務功能的內陸無水港,為多式聯運中轉和組織提供基礎平臺。
在集疏運體系建設方面,加快打通鐵路、公路進港“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國43個規模以上港口建成了集疏運鐵路,沿海和內河主要港口鐵路進港率不斷提高,一半左右的重要港區接入了高等級公路。近年來,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完成250萬標箱,同比增長32%。
鐵路國際合作機制、民航貨運改革均取得突破。截至目前,中歐班列運行線路達到57條,國內開行城市34個,到達歐洲12個國家34個城市,今年1至9月,中歐班列開行2489列,同比增長121%,已成為國際知名的物流品牌。全國全貨機數量穩步增長,中國郵政航空公司機隊規模增至33架,順豐航空全貨機達到56架,空陸聯運能力不斷增強。
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成效初顯。2016年,交通運輸部與國家發改委聯合組織開展了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第一批發布了16個示范工程項目名單。今年11月初兩部委又公布了第二批30個示范工程項目名單。運行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第一批16個示范工程累計開通示范線路140余條,參加多式聯運的企業700余家,完成集裝箱多式聯運運量超過60萬標箱,降低能耗約40萬噸標準煤,降低社會物流成本超過5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