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國鐵道部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24日在此間建議,中國分“三步走”實現交通強國戰略,2045年進入交通強國前列,成為全球交通治理體系的重要引領者。
當天,2017中國(湖南)國際軌道交通產業博覽會暨高峰論壇在株洲開幕。作為中國工程院“交通強國戰略研究”項目組組長之一,傅志寰發表了題為《關于交通強國戰略的若干認識》主旨演講。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高速公路里程、港口貨物吞吐量、內河航道里程、高速鐵路里程等穩居世界第一,民航吞吐量世界第二。
“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占全世界的65%,規則制定權卻不在我們手里。”傅志寰直言,中國運輸能力居世界第一,但勞動生產率、運輸成本、服務質量以及鐵路適應市場變化是痛點和短板。
傅志寰表示,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但還算不上強國。在他看來,很多發達國家已制定交通強國相關規劃,搶抓科技革命機遇,試圖占領交通發展的制高點。如歐盟發布了歐洲交通一體化的路線圖,美國發布了2045美國交通運輸,日本發布了國土戰略2050。
傅志寰認為,中國交通強國發展戰略既要借鑒國際經驗,又要結合自身實際。第一個階段是到2020年進入新時代,從側重提高運輸能力過渡到側重改善服務質量和效率;第二個階段是到2030年進入交通強國行列,基本完成“一帶一路”的交通服務網絡建設;第三個階段即2045年進入交通強國的前列,完成全球化交通服務網絡的體系建設。
“中國在軌道交通制造等領域已經從跟跑、并跑轉變到領跑階段,前面已經沒有領路人,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代價去創新。”傅志寰說,進入“無人區”要面對種種壁壘和門檻,必須付出數倍的努力去進行基礎研究和創新研究,進而在規則的制定上提出中國方案,過渡到成為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