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片無人區,沒有路,也沒有水,連手機信號也沒有。然而就是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下,經過筑路工人多年砥礪奮戰,京新高速公路如一條美麗的黑色緞帶從這片戈壁灘上穿越而過,成為繼連霍高速公路后的第二條進出新疆的公路便捷大通道。通車后,新疆到北京的行車里程縮短1300多公里……
沿著這條路,一路高速到北京。這條路,承載著新疆人太多的期望和夢想,記載著數以萬計筑路人攻堅克難的動人故事……
“京新高速公路今天全線通車了,我很激動,為自己能參與第二條進出疆的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設感到很驕傲,覺得再苦再累也值了……”7月15日,在京新高速公路新疆段通車儀式上,項目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周崗黝黑滄桑的臉上掛滿欣慰的笑容,也只有他最清楚修筑這條路的艱辛和不易,也最珍惜順利通車的這一刻。
京新高速公路新疆段起點為新疆與甘肅交界的明水,止于新疆哈密市駱駝圈子,接于連霍高速,線路全長178公里,又稱京新高速公路明水(新甘界)至哈密段高速公路項目,施工路段經過的無人區黑戈壁,常年大風不斷,惡劣的施工環境考驗著筑路者的毅力,卻沒能讓這些建設者們有絲毫的退縮。說起公路建設過程中的種種,每個人都感慨萬千,苦澀中帶著自豪……
“白天日光浴、晚上做沙療,喝水百里取、吃飯半兩沙,電話跑著打、用電自己發,要問圖個啥、幸福你我他”這是在明哈項目施工員工中流傳的打油詩,也是明哈公路項目筑路生活的真實寫照。
K50雙井子立交東側最后一公里匝道瀝青路面攤鋪。
施工背后的故事
“聽說過‘兔死狐悲’的故事,可曾聽過“兔死兔悲”的故事。新疆段15個大小項目經理,其中同齡屬兔的有4個,中鐵七局原項目經理卓曉明在工地工作兩年后發現身患癌癥,硬是又堅持一年離開了這個世界,沒能看到京新高速的今天,四個屬兔走了一個,另一個小一輪的兔補了進來繼續未完的使命。2012年5月3日,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副經理劉清水因突發心梗荒漠中搶救困難也永遠走了…….”想起這些曾在一起工作的同伴的永別,我們心里非常悲痛,今天只想告訴去另一個時空的他們,我們堅持下來了,京新高速通車了……在通車當天的采訪座談會上,雖然周崗試圖用詼諧輕松的語氣講述這個故事,但是大家聽完后心情卻變得悲痛,每個人都明白,為了修建這條路,他們付出太多了……
“成績的背后,是我們付出的辛勤汗水和淚水,大家早上5點鐘起床,晚上10點鐘吃飯,每天一干就是16個小時,在戈壁灘上,對3000公里外家人的思念是最大的痛苦……山東路橋總公司經理總經理吳清杰講起了另外一個故事,瀝青拌合站站長齊力祥和兒子齊慶龍都在這里工作,老父親去世時,由于正是瀝青施工的緊張時期,爺倆放棄了回家,最終,兒子沒能送父親,孫子不能送爺爺。每當想到此事,這位54歲,20多年的老新疆就潸然淚下。當施工任務完成后,爺倆跪在路邊向東方父親的在天之靈告慰……
哈密本是缺雨少水的干旱地區,可有些地名卻帶有“泉”字。在京新高速新疆段的交通標識牌上,可以看到諸如白山泉、鴨子泉、野馬泉和境兒泉等地名。然而,在這片戈壁灘上,卻很少能見到泉水,為數不多的水也是咸水、苦水,不適合人飲用。
尋水,成為這些參建單位最大的難題。京新高速明哈項目第三、七標段項目經理常文軍說,在這片有“泉”字的戈壁灘上,水是最寶貴的資源,項目用水都需要從幾十公里外的地方拉運,一噸水的費用高達60元,每年光用水就要支出上百萬元。
建設中生活用水、施工用水量都非常大,在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極度缺乏的無人區,各項目部首要的大事是解決吃水的問題。運氣好的項目部在附近找到了水源。說是附近,大多也在幾十公里開外,最遠的地方一天運水車只能跑一個來回。總說“春雨貴如油”,在明哈公路各項目部,水也不便宜。有的項目用水都需要從幾十公里外的地方拉運,一噸水的費用高達60元,每年光用水就要支出上百萬元。
缺水、缺電,大風、山洪接踵而至,考驗著筑路者的意志,更嚴峻的是施工期太短。明哈公路所經過的區域,每年只有6個月的有效施工期。于是,加班加點成了常態。大家起早貪黑、早起晚睡,就是為了在有限的施工期內盡可能多地完成工作量。
“寒意欲透簡易房,工期只恨夜來霜。凌晨床前誰輕喚,不忍驚擾夢斷香。人消瘦,道漸長,游子逢節覺凄涼,月下華燈應初上,團圓唯缺筑路郎。”這是第八標段河南省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拌合站站長陳建文自創的一首小詩,恰恰表達了這些建設者們的心聲。
有人說,在這片無人區,除了風沙,什么都沒有。其實,這里并非一片荒蕪,還有許多不為人所知的東西。項目建設的日子里,許許多多關于奉獻的故事已熔鑄到道路之中。
呵護無人區珍稀的“綠色”
京新高速明哈公路項目穿越的大部分地方是無人區,又是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在建設公路大動脈的同時,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是項目建設者們的另一個職責。該項目建設指揮部從開工伊始就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目標。在施工便道、取土料場均設立環保樁,嚴格確定界限,幾千臺施工車輛進出施工現場都必須按照劃定路線,禁止隨意改動行駛路線,以減少地表擾動和植被損壞范圍。施工結束后對取土場進行土地整治,盡可能降低減緩坡度,做到最小程度的破壞自然環境。
周崗說,京新高速明哈段穿越無人區,是國家一集野生動物蒙古野驢的生活區域,也經常有黃羊、狼等野生動物出現。為保護野生動物遷徙,明哈公路專門設計了14處動物穿越通道,沿線還設置了野生動物飲水區域。
“我們這里也長出草了。”7月初,記者到明哈公路上探訪時,卻看到周崗忽然蹲下來,拿出手機對著地上的什么東西一直在拍照,原來,那是長出一株三葉草,為了給美化公路,周崗和項目部工作人員買了幾千元的草籽灑在了公路中間的隔離帶和兩邊路肩上,看到有小草長出來,讓他和同事們欣喜不已。
全長178公里的京新高速明哈段,雖然一些地方生長著紅柳、駱駝刺和梭梭等植被,但是有的地方卻寸草不生。望著車窗外灰黃色的中間地帶,周崗忽然冒出一句,“要是有條件,我們一定把這里全種上草。”
“我們清楚地看到,戈壁灘上每一棵灌木都是經過了幾十上百年的生長,施工過的地方,樹木被伐掉,大風吹過,漫天黃沙,每到此時,大家深感痛惜……”吳清杰說,項目部對環保嚴格要求,印制了環保明白書,大力宣傳,嚴格處罰,幾年來,整個項目沒出現一起環保問題,周邊生態得到有效保護。
在山東東方路橋建設總公司建設指揮部的墻上,貼著一張大大的《環境保護措施》,從污水、廢油、廢物、垃圾甚至臨時駐地的環境衛生等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記者發現,在各個標段指揮部都有類似的環境保護措施,更為重要的是,所有項目的施工者都將這些措施刻在腦子里、落實在行動中。項目開工以來,環保創新活動就持續不斷地開展,這些措施使得明哈項目的環境保護措施成為項目管理的一個亮點,環保工作初見成效。
周崗介紹,該項目指揮部還和交通運輸部交通科研所聯合開展了《荒漠戈壁區高速公路建設野生動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明哈高速公路營運期野生動物通道監測與優化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工作,為野生動物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開車走在這條路上,如果運氣好可以看見黃羊呢。”周崗自豪地說。他們為這片無人區留下的不僅僅是一條通衢大道。
爭創一流的品質工程
“力爭實體質量合格率達到100%,關鍵技術指標合格率100%,主要原材料質量合格率100%,交工驗收質量檢測一次合格率100%,竣工驗收目標為優良工程,無重大質量責任事故、責任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這是明哈公路建設項目指揮部始終堅持的奮斗目標。
“精品源于點滴,優質工在平常”。參與明哈項目建設的施工單位,除了中鐵一局外,還有山東東方路橋建筑有限公司、中鐵七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和河南省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這些有著豐富施工經驗的企業,圍繞指揮部確定的目標,在質量安全管理把控方面精益求精,嚴格要求,為明哈項目打造精品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為了實現建設精品高速公路的目標,明哈項目指揮部和各參建施工單位樹立質量、安全事故“零容忍”的理念,以治理質量通病為突破口,積極推行公路施工標準化和精細化管理。從細節著眼、從小處入手,抓好施工過程中的每道工序、每個工藝,積極鼓勵創新,提升項目整體質量。如在新疆地區首次引進了瀝青指紋識別檢測技術,采集了新疆多個廠家的瀝青紅外譜圖,建立標準譜圖數據庫。不但縮短了檢驗時間,還徹底將假冒瀝青拒之門外,從源頭把好質量關。同時引入現代信息化管理技術,在瀝青拌合站安裝黑匣子,實時監控現場質量。這些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的運用使得明哈工程質量管理始終處于超前可控狀態。
周崗說,2015年,國家支持加快京新高速公路建設步伐,要求內蒙古、甘肅、新疆“三省聯動、統一批復、一次建成”,力爭2017年7月同步通車。于是,明哈公路項目各參建單位加大投入,增加施工隊伍和作業設備,采取“24小時人歇機不歇”施工方法,增加施工作業面,全力以赴完成目標任務,多項紀錄被打破。在山東東方路橋建設總公司明哈項目部,二十多名工人硬是用13天時間就安裝調試建成一座瀝青拌合站,創造了一項行業新紀錄,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2017年明哈項目交工驗收中,我們第一合同段得分96.36分,第五合同段得分95.74分,在一、二期工程評分中,均獲得第一名。”說起工程質量,吳清杰言語里充滿了自豪。
作為監理人員,我也慶幸參與了這條跨越三省、沙漠戈壁最長的北京第七條輻射線的高速公路,我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用極短的時間,先進的施工工藝,奇跡般地完成建設任務,用智慧、汗水和偉大的精神,在茫茫大漠戈壁中,鑄就了世界最長的沙漠公路。值得為建設者點贊。京新高速第七駐地辦總監張恒自豪地說。
夢想與記憶的融合
“我們早就盼望著這條高速大通道盡快建成通車。”哈密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白建國說,京新高速是聯通華東、華北、西北地區、中亞以至歐洲的快捷公路運輸通道,特別是明水至哈密這段公路打通了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的東部出口,形成了第二條全天候進出新疆的交通大動脈,對推進"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對這條便捷的公路大通道,許多人關注了多少年,新疆人也盼望了多年。在哈密市交通局,記者看到一本《“三北”最捷公路大通道考察研究報告》,這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于2001年11月發布的。從歷史追溯,這條大通道與歷史悠久的中國北方荒漠小草地絲綢古道一脈相承,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最捷通道,是世界最早橫貫亞歐大陸、溝通東西方交通的大動脈,對于推動人類文明歷史的進程和促進亞歐經濟文化的共同繁榮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據史料記載,民國時期也曾提出過三北最捷通道的設想并進行過考察,后來,由于抗日戰爭的爆發以及蘭新公路、鐵路的相繼建成,三北最捷公路大通道漸漸被人遺忘,但不少專家學者以及新疆的許多人卻始終為這條大通道魂牽夢縈。
2000年,哈密地區交通局相關人士提出建設三北捷道的建議,立刻得到了廣泛響應。2003年,參加全國人大十屆一次會議的新疆人大代表提出,建設“三北”最捷公路大通道。此后的每年全國兩會上,新疆代表團一次又一次提出盡快啟動此項建設的建議,急迫心情溢于言表,原因更是不言自明——和經星星峽前往北京相比,“三北”最捷公路大通道將縮短里程1000多公里。
之后,“三北”最捷公路大通道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之一,經過反復考察、論證之后,最終于2009年開展前期工作,2015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
京新高速通車的消息讓新疆華凌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新民非常高興,“縮短1300公里的路程意味著能夠節省一天半到兩天時間,對于物流企業來說,縮短時間意味著產品能夠更快配送到目的地,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會更大。”他表示,要馬上通知公司相關部門,以后公司的物流車輛再去內地可以選擇這條線路。
因為產品在內地市場的占有率不斷攀升,產品出疆運輸正逐漸成為巴里坤縣花麒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重要工作,“今年,我們將大力開拓北京、內蒙古等省區的市場,京新高速的開通對我們來說就是及時雨。”該公司董事長董茂林表示。
和興高采烈的人們相比,周崗的心情更為復雜一些。一方面,他由衷地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也有些留戀,既有對朝夕相處、共同奮戰的同事們不舍,也有對這條路的不舍。“從事道路建設30年了,我建設過的項目有30多個。這個項目是讓我最難忘的項目。今后有機會,我一定會來這條路上再走走。如果有可能,我還想和項目的所有人開著車一路高速到北京,體驗下這條路的順暢與便捷。”他說。
“穿越無人區,千年戈壁變通途。首都連邊疆, 一帶一路譜新篇!”通車這天,河南省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明哈項目第四、第八合同段項目經理楊海峰賦詩一首表示祝賀。回憶起鏖戰戈壁的艱苦歲月,他說,我來到項目上時是34歲,現在已經42歲了,和京新高速千千萬萬的建設者一樣,在渺無人煙的戈壁灘中,經歷了艱辛的建設過程,但是我們沒有退縮,今天回想起來,我們更無悔,因為京新高速公路上刻下了我們奮斗與奉獻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