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3億大關,由此衍生的道路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拷問國人的行路文明,同時也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那么,在中國,為何會產生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機動車與行人、非機動車與行人之間的路權之爭?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中合理分配路權?共享時代,路權分配又面臨哪些新挑戰?日前,記者進行了調查。
3億機動車VS共享單車
——衍生新形式的路權之爭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機動車保有量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今年4月17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布消息稱,截至2017年3月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首次突破3億輛,其中汽車達2億輛;北京、成都、重慶、上海、蘇州、深圳6個城市的汽車超過300萬輛。
另一方面,2016年,共享單車的出行模式開始在中國瘋狂蔓延。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中旬,中國共享單車投放總量超過400萬輛,市場上的共享單車企業不少于20家。
“我剛搬家的時候,考慮到單位和家之間僅有3個地鐵站的距離,所以一開始選擇使用共享單車出行,結果發現,上下班高峰期騎車太艱難了。”家住北京朝陽區勁松街道的陳峰,在距家不到4公里外的國貿工作,“騎車難”讓他最后還是選擇擠地鐵上班。
陳峰說,大量的共享單車涌入東三環輔路的自行車道,每個路口等待紅綠燈的時間“超長”,往往會造成局部的擁堵。
“特別是遇到一些自行車道和公交車進站路線重疊的時候,騎車的人太多,公交車進站就很困難;有時公交車停靠后,騎行者往往借機動車道繞路行駛。”這樣的場景,在陳峰上下班的通勤線路中,一天天上演。
自行車與機動車之間的路權之爭在中國并非新鮮事,但共享單車時代來臨后,“共享圍城”、單車亂停亂放,甚至擠占機動車道、人行道、盲道等新的路權之爭,又在考驗政府的管理智慧。
共享單車VS行人
——人行道被共享單車“擠爆”
共享單車擠占人行道的現象,在北京朝陽區三里屯商圈尤為明顯。由于地處商業鬧市,又具有地標效應,三里屯往往吸引眾多上班族和游客光顧。
記者走訪發現,三里屯附近的各種共享單車投放量巨大,在人行道上能停放兩至三排,甚至侵占盲道,留給行人的空間極其有限。
除了北京外,深圳也遇到類似矛盾。據媒體報道,今年清明小長假的前兩日,深圳知名景點深圳灣公園的人行道和騎行道被大量涌入的共享單車“擠爆”,一度導致行人寸步難行。
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對共享單車的停放區域做出規定。據媒體報道,北京、深圳、成都、上海、南京、昆明等地發布了相關條例的征求意見稿,其中,深圳擬要求,在非公共區域(住宅、商業辦公等)自行設置自行車停放區,采取技術、管理等手段,保證車輛按區域和點位規范停放。
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院長陳艷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北京的道路規劃設計來看,共享單車帶來的問題不是騎行量超出城市自行車道的承載量,而是停放的車輛過多。
她觀察發現,為了搶奪市場占有率,有些共享單車企業投放車輛時超出需求,甚至占用其他道路資源。
行人VS機動車
——停車禮讓成為一紙空文?
事實上,路權之爭并非是共享單車時代的產物。近年來,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迅猛,大量人群涌入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同時,也帶來了人口過度密集、交通擁堵等各方面壓力。
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智新對記者表示,路權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首先表現為道路的優先通行權,他解釋說,優先通行權要照顧公共利益,例如,公交車、校車、救護車等資源的優先配置。
“另一個是優先保護權,表現為弱勢群體優先。”張智新認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相比,非機動車顯然應該享有優先保護的權利。
“例如,右轉車輛已經開啟右轉指示燈,行人也已經走在斑馬線上,這就形成了沖突。大家在同等享有路權的情況下,應優先保護相對弱勢的行人,這是文明理念在路權分配中的體現。”他解釋說。
基于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明確,“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
然而在實踐中,由于地方上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細則,“停車禮讓”在一段時間里幾乎成為一紙空文。
為此,今年3月25日,被稱作“最嚴交規”的新版《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交警透露,機動車在路口右轉彎未讓直行的行人先行的,記3分罰款50元;在路段上行經沒有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遇行人未禮讓的,記3分罰款100元。
“不僅右轉得讓行人,什么都得讓。”上海車主金小明對記者說,“最嚴交規”實施以來,對開車手持手機、右轉不禮讓行人等違規行為的嚴懲,使上海市的路況有所改觀,他感覺“開車比以前更安全。”
“有些規定是真的為了減少車禍的發生,汽車都禮讓行人的話,相對而言也是在保護我的家人。”金小明補充說。
路權之爭如何不“添堵”?
——專家:各方明確路權和安全意識
根據2015年發布的《上海第五次綜合交通調查報告》顯示,五年來,上海市道路交通周轉量增幅達到42%,而全市道路總里程僅增長10.3%,道路交通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日趨突出。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北京交通發展年報》也顯示,由于人口總量調控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政策影響,2015年,北京市出行總量下降,但交通擁堵仍有所加劇,平均擁堵持續時間3小時,較2014年增加1小時5分鐘。
上海、北京兩地的數據意味著,在汽車保有量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的同時,城市道路交通擁堵問題也在加劇,有觀點認為,路權如果不能合理分配,勢必會為交通“添堵”。
張智新對記者表示,無論是行人、非機動車使用者還是機動車駕駛員,一些人對路權的意識是模糊的,甚至是缺失的。
他進一步解釋說,“很多人缺乏汽車社會的路權意識和安全意識,例如,機動車駕駛員應有禮讓行人的意識,而作為行人、非機動車駕駛者,也要理解自己的邊界,路權優先不等于說可以無限制的濫用。”
“中國式過馬路”即是行人、非機動車駕駛者濫用路權的頑疾之一。上述受訪專家陳艷艷坦言,控制機動車駕駛員的行為比較容易,但對行人、自行車的執法成本就相對較高,但她建議,這樣的執法還應常態化。
“哪怕去抽樣監管非機動車違規過馬路的行為,監管到誰頭上,就和誰的信用體系掛鉤,利用設置黑名單等手段,提升他們遵守規則的意識。”陳艷艷說。(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