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交通運輸部印發《推進交通運輸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簡稱《方案》),闡述了交通運輸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及基本原則,從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綜合防治、推進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強化生態文明綜合治理能力四個方面提出了推進交通運輸生態文明建設的15項重點任務,并制定了強化組織領導、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宣傳教育3項保障措施。
《方案》是交通運輸行業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必要舉措,對于統籌推進行業生態文明建設、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要求具有重要意義。本網特邀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對《方案》進行解讀。
愿景
綠色發展水平適應 全面小康社會要求
《方案》提出,到2020年,交通運輸行業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工作取得顯著進展。交通運輸結構顯著優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基本建成,城市公交優先戰略全面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建設和運營技術全面推廣,土地、岸線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清潔運輸水平顯著提高,營運車船污染排放有效控制,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運輸工具廣泛應用;交通運輸生態文明制度和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全行業綠色發展意識逐步提高;行業綠色發展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要求基本適應。
2020年目標
“公交都市”城市基本覆蓋地市級以上城市,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建成區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比例達60%以上。
營運客車、營運貨車和營運船舶單位周轉量能耗與2015年相比分別下降2.1%、6.8%和6%,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能耗下降2%。
全國大型專業化碼頭、運輸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污水處理率和達標排放率均達100%。
任務1
優化交通運輸結構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快鐵路、公路、水運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重點完善綜合運輸通道建設,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推進港口資源整合和一體化發展。鼓勵聯程運輸服務模式,大力發展以城際鐵路客運為主體的大容量、快速捷運系統,加快構建高效順暢的多式聯運系統。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全面推進“公交都市”建設,加快建設快速公交系統和公交基礎設施服務網絡。到2020年,“公交都市”城市基本覆蓋地市級以上城市,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建成區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比例達60%以上。
推進交通運輸智能化。推進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管理和服務的深度融合,推進交通運輸信息資源交換共享,建設覆蓋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城市公交等領域的信息引導系統。提高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ETC)車道系統覆蓋率。組織實施“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高效物流”等示范項目,開展信息服務“暢行中國”專項行動。繼續推進交通一卡通跨區域、跨方式互聯互通。
提升交通運輸清潔化水平。推動運輸裝備專業化,推進內河船型、貨運車型標準化,到2020年,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率達到75%,長江干線船舶平均噸位超過2000載重噸。完善汽車綠色維修技術和管理流程,鼓勵企業進行綠色維修設施設備及工藝的升級改造。研究制定汽車檢測與維護制度(I/M制度),到2020年,全國一、二類維修企業的危險廢棄物規范處置率達到95%以上。
優化運輸能源消費結構。加大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輛在城市公交和客貨運輸領域的應用,繼續實施道路運輸車輛和營運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制度。推進水運行業應用液化天然氣。推動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加快港口岸電設備設施建設和船舶受電設施設備改造。到2020年,營運客車、營運貨車和營運船舶單位周轉量能耗與2015年相比分別下降2.1%、6.8%和6%,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能耗下降2%。
任務2
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
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嚴格遵循主體功能區和生態保護紅線等空間管控要求,將生態保護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養護全過程。重點推進生態選線選址,降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措施,加強植被保護與恢復。推進旅游風景道建設,加強旅游公路沿線生態資源環境保護。針對早期建設需要進一步修復生態環境的交通基礎設施,鼓勵開展生態修復。
強化交通運輸行業大氣污染防治。全面推進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建設,推進內河和江海直達船舶使用合規普通柴油。推動原油成品油碼頭油氣回收治理。開展干散貨碼頭粉塵專項治理。鼓勵采用先進工藝減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廢氣排放。
開展交通運輸行業水污染防治。推動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化學品洗艙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接收設施建設,并確保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之間的有序銜接。推動港口、運輸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污水處理和循環利用。鼓勵節能環保型船舶建造和對既有船舶實施污水儲存設施改造。到2020年,全國大型專業化碼頭、運輸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污水處理率和達標排放率均達100%。
提升交通運輸污染事故應急能力。建立健全污染事故應急預案體系,推動重大海上溢油事故應急處置部際聯動,有序推進《國家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能力建設規劃(2015—2020年)》相關建設任務。強化國家溢油應急設備庫運行管理,加強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設備配備和應急能力建設,提升溢油事故監視監測能力和應急人員專業化水平。
任務3
推進資源節約循環利用
推進土地和岸線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采用合理選線選址、優化建設方案、永臨用地結合等措施提高新建交通基礎設施的用地效率,改擴建和升級改造工程應充分利用既有走廊或場地。加強岸線使用監管,制定并推進實施岸線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嚴控碼頭岸線過度超前審批,完成全國港口深水岸線資源普查,在長江干線開展無證碼頭治理工作。
推廣廢舊材料綜合循環利用。積極推動瀝青等廢舊路面材料以及鋼材、水泥等建材循環利用,擴大粉煤灰、煤矸石、礦渣、廢舊輪胎等工業廢料綜合利用,開展疏浚土、建筑垃圾等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中的無害化處理與利用。到2020年,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干線廢舊瀝青路面材料循環利用率分別達到85%和75%以上。
任務4
強化生態文明綜合治理能力
建立健全綠色交通發展制度和標準體系。推進綠色交通評價、統計等制度建設,研究制定交通運輸節約能源管理辦法。持續提升營運車船能耗監管能力,推進重點地區、重點企業營運車船能耗監測工作,繼續推進車、船、路、港千家企業所在地區建立能耗監測系統平臺,逐步構建交通運輸能耗系統平臺和數據庫。
提升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支持交通運輸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的研發和示范應用。重點支持清潔能源應用、靠港船舶使用岸電、交通大氣污染防治、特長隧道節能、生態型護岸、船舶尾氣處理、碼頭油氣回收治理等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應用運輸裝備節能駕駛、節能操作技術。
組織開展綠色交通示范項目。繼續做好“十二五”期續建的區域性主題性交通運輸節能減排項目的實施及收尾工作。鼓勵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繼續開展綠色交通示范創建工作,重點在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清潔化運輸裝備、高效化運輸組織模式等方面積極實踐。創建綠色交通示范區、綠色公路示范、綠色港航示范和綠色交通企業示范。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參與海運業減排的全球治理,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和國際海事組織(IMO)等框架下國際談判與合作,深入開展國際談判的支撐研究,以及國內應對和履約研究。鼓勵利用多雙邊渠道,加強與國際組織、國外企業和研究咨詢機構等的交流合作。
本文由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