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允許無車企業從事貨運試點,將推動流通產業結構調整,釋放流通潛力。
4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要破除營商環境“軟制約”。建設商務公共服務云平臺,開展允許無車企業從事貨運和商戶選擇執行商業平均電價或峰谷分時電價的試點。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倉儲、貨代、信息等產業的復合型服務業。盡管我國物流業已步入轉型升級新階段,但物流業發展總體水平還不高,發展方式比較粗放,行業還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譚云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開展允許無車企業從事貨運試點,將充分調動社會投資的積極性,推動流通產業結構調整,最大限度地釋放流通潛力,并降低流通成本,對提高國民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無車企業從事貨運”指的是不擁有車輛而從事貨物運輸的個人或單位,其通過對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多樣化業務形式的創新運作,以達到多方利益共贏的目的,其本身一般不從事具體的運輸業務,采取輕資產運作。
2015年9月份,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于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標志著無車企業從事貨運模式在中國正式獲得政策認可和支持。交通部運輸服務司貨運與物流管理處處長戰榆林日前表示,目前已起草了關于無車承運人試點的工作方案。2016年將組織開展試點工作,主要是在稅收方面,跟有關部門做好銜接,積極穩妥推廣這個工作。
據記者了解,“無車承運人”的代表是美國第三大公路運輸公司的羅賓遜,這家公司在沒有一輛自有車輛的情況下年營業收入達135億美元。羅賓遜的運作核心,是其自建的貨運網絡信息系統。而我國現在每年公路貨運市場規模高達數萬億元,在這巨大的數字背后,大部分企業為年營業額低于千萬元的中小微型物流企業,全國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年營也僅僅是10億元的規模,可以說我國的公路貨運一直處于“小散亂”的狀態。
分析人士表示,未來,伴隨著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和互聯網的逐漸滲透,以平臺經濟為核心的模式將在貨運物流行業得到快速發展,“無車承運”將有望分享萬億元市場蛋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有超過200多家物流互聯網平臺。與此同時,各路資本布局貨運O2O,包括鐘鼎、騰訊、阿里、DIG、紅杉、經緯、聯想等。不過,整個貨運O2O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目前不少貨運O2O平臺開始倒下,特別是那些同質化嚴重,盈利模式不清,后臺實力不硬的平臺面臨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