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指出,伴隨數字技術發展興起,數字技術與制造業等各領域的滲透融合不斷加深,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規模持續擴大,數實融合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從數字經濟規模來看,洪勇列舉一組數據,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17年到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2萬億元增至45.5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3.6%,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32.9%提升至39.8%。數字技術正在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
從基礎設施來看,洪勇指出,移動網絡由4G邁入5G引領時代。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建成142.5萬個5G基站,總量占全球的60%以上,實現覆蓋我國所有地級市城區、超過98%的縣城城區和80%的鄉鎮鎮區,5G用戶數達到3.55億戶,數實融合的基礎不斷夯實。
“各行各業已經充分認識到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性,工業互聯網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有效方法,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活躍,農業數字化轉型初見成效。”洪勇說。
他指出,隨著數實融合不斷滲透到各領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8.3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9%,占GDP比重為7.3%;當年,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2%,占GDP比重為32.5%。
分領域來看,洪勇表示,2021年,我國產業加速數字化發展,一二三產業滲透率分別為10%、22%、43%。數字經濟由消費領域正在向生產領域擴展,第三產業數字化滲透率近年來有所放緩,但是一二產業,特別是第二產業工業方面的數字化滲透率正在提升。
“這也加速推進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將消費端數據注入制造端,幫助制造企業實現以銷定產。”洪勇說。
他舉例稱,以服裝業的C2M反向定制為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3D試穿打樣,讓“按需生產”規模化實施。同時,智能調度讓生產線具備極度柔性制造能力,進而縮短交貨時間、減少庫存、提高效率。
“從這個角度看,數實融合拉近了企業與消費者的距離,使企業步入價值鏈高端環節,也成為推動相關領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洪勇說。在他看來,數實融合已經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必然選擇,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C2M,也將助力中國制造更好地“出海”。
但是,數實融合也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洪勇列舉稱,行業間、地區間、企業間發展不平衡,存在數字鴻溝;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面臨“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顧慮;數據資源共享、傳輸、處理存在挑戰等,都制約著數實融合發展。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洪勇給出四點建議:一是完善市場營商環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開放共享、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二是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推進行業標準制定,設立公共服務平臺和經驗交流平臺,讓更多企業可以享受服務,溝通交流經驗;三是強化國際合作,建立重點項目合作機制,開展國際合作應用示范,探索跨境數據流動規則;四是提升人才隊伍水平,優化差異化培訓體系,大力推動產學研合作,推進國內外人才流動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