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互聯網和跨境電商的發展,作為國際貿易中間商的貨運代理行業正面臨著數字化技術的洗禮。成立于2013年的Flexport飛協博已成為全球數字貨運代理領域增長最快的公司,連續三年成為硅谷業績增長排名第一的企業。
“作為一家貨運領域的科技公司,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國際貿易領域的‘社交網絡’,以B2C的用戶體驗做B2B的服務,希望在不久后的未來可以用科技連接全球貿易的生態系統,實現國際貿易以及跨境電商的無縫銜接。”Flexport飛協博亞洲董事總經理高學亨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
據Transport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貨運代理市場增長11.2%,達到自2011年以來的最快增長率,市場價值反彈至2850億美元。該機構表示,電子商務行業的擴張、自由貿易協定的興起等因素促進了全球數字貨運代理市場的增長。
然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讓跨太平洋、大西洋海運的成本不斷上漲。由于艙位緊張情況加劇,2021年全球集裝箱運費一度飆升至11000美元。受到上海封控的影響,今年4月貨運量相比2021年同期下降了7%,但集裝箱運費仍持續高位。
在此背景下,沒有輪船、飛機和火車的飛協博通過其SaaS系統為全球客戶提供了一站式的海陸空貨運服務,幫助客戶節省了平均208個小時、最多70%的物流成本。
2021年,飛協博的凈利潤達到3700萬美元,銷售額達到33億美元,遠超2020年的13億美元和2019年的6.7億美元。在全球112個國家與地區之間為超過1萬家企業運送了總價值近190億美元的商品。
在業績高速增長的同時,飛協博也獲得了硅谷風投和科技大佬的資金支持。今年2月,該公司獲得9.35億美元的E輪投資,由知名風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和電商巨頭Shopify領投。完成此輪投資后,飛協博的投后估值已超過80億美元。
數字化科技鏈接全球貿易
飛協博的創始人瑞恩·彼得森(Ryan Petersen)曾這樣形容這家企業:“傳統貨代公司只是在采用技術,而飛協博是因技術而生。”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技術等高新科技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中,傳統的貨運代理行業仍保持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模式。
中國貨運代理協會2018年的行業調查報告顯示,貨代企業中完全使用或部分使用信息技術的比例僅占21%。傳統貨代行業主要依賴人工操作,涉及到大量的電話、郵件往來以及表格文件的填寫和蓋章,完成一次貨運訂單往往需要數十個部門的協作,缺乏信息透明度的工作流程讓行業整體效率難以提升。
飛協博改變了原本單向傳遞的信息鏈條,鏈接了供應鏈中的所有相關方,將訂艙、報關、發票、通信、貨品追蹤、文件歸檔以及數據分析結合在同一系統中,為客戶提供物流、貿易、倉儲、金融等的全方位貨代服務。其業內首創的云端全球貿易操作系統可以通過實時數據的采集和分析自動生成供應鏈優化方案,從而縮短貨物交付時間,節省數百萬美元的滯納金。
據記者了解,在國內物流市場中,以可視化、自動化為核心的技術應用已經較為成熟,但在國際物流市場中此類技術的推行卻面臨困難。主要原因在于跨國貨運的鏈條更長、環節更多,且各國監管政策的復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而飛協博采用科技手段有效解決了這些難題。
據飛協博亞洲董事總經理高學亨介紹,目前該公司的云端操作系統已經可以實現單品SKU(最小存貨單位)的數據追蹤,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收集到大約1萬艘船和大約15萬個航班的數據。在跨國貨運的整個流程中,客戶可以實時追蹤到包括滿載率、碳排放量、貨物離岸價格、貨主庫存情況在內的貨物信息。
未來,飛協博還將關注無人倉儲、無人駕駛以及無人機等領域。“對于數字化企業來說,把貨物轉化成數據是我們最擅長的事,以此幫助機器了解貨物相關信息。將無人駕駛運用在貨運中是極有可能實現的事。”
此外,高學亨透露,飛協博將在海陸空運輸方面與相關高科技公司進行合作,通過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進行連接,目前公司已與被稱為美國版“貨拉拉”的數字貨運公司Convoy達成合作。
“科技不是排外的,融通全世界最先進的科技可以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并為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高學亨說道。
碳排放計算器助力運輸行業減碳
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交通運輸行業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來源,碳排量占比達26%,是引發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國際航運業產生的碳排放量就接近10億噸。僅以PM2.5排放為例,停泊在碼頭的一艘集裝箱船每小時排放的PM2.5相當于1000輛機動車的排放量。
“從公司第一天成立開始,我們就已經開始探討怎么樣去協助客戶管理碳排放量。”高學亨稱,截至目前,飛協博已經為超過66個國家或地區的客戶提供減碳減排方案,累計減排了15萬噸二氧化碳。
飛協博的碳排放計算器可以實時追蹤和分析碳足跡,精準計算不同的運輸路線和交通工具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甚至可以精確到不同型號的卡車、輪船和飛機。客戶可利用碳排放計算器選擇出兼顧性價比和環境友好度的貨運方式。
此外,Flexport飛協博還推出了Ocean Match服務,通過智能數據匹配功能,把有閑置集裝箱艙位的客戶與另一家需要艙位的公司配對,從而提升集裝箱的利用率。
“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方案。”高學亨說道,“如果我們能夠成功推廣這項方案,全球集裝箱的平均滿載率就可以從現在的60%提升至70%-80%,運輸效率得到提升后,全球航運業的碳排放將會得到大幅降低。”
線上協作方案應對常態化疫情
自2020年至今,新冠疫情的全球暴發影響了國際貿易的正常運作。各國之間的交通管制措施愈發嚴格,進出口政策變化頻繁,大量集裝箱滯留在港口造成堵塞。因此,全球集裝箱運力緊張,爆倉缺柜現象頻生,運價的飆升增加了貨運成本。另外,由于客機腹艙運輸一直是航空貨運的主要運輸方式,國際客運航班的大面積停航也導致了空運運力大幅降低。
在疫情的嚴峻挑戰下,國際貨運行業景氣度大幅受挫,對于貨代行業整體是挑戰,但對于飛協博來說是一次機遇。2020年,該公司的全球銷售額較疫情前的2019年實現1.9倍的增長,疫情帶來了線上貨運的業務量猛增。
據高學亨介紹,在飛協博的云端數據平臺上,復工情況、訂單轉移、價格波動等信息每天會實時更新,提前幫助客戶作出預測,盡可能避免因疫情造成的物流延誤,減少供需失衡帶來的損失。此外,飛協博還可以作為第三方幫助客戶去聯系工廠,提供靈活的備用運輸方案。
他向記者分享了此次上海疫情期間的一個客戶案例。今年四月,一家太陽能光伏模塊生產商有100個集裝箱的貨物急需出貨,受到上海封城以及周邊高速公路管控的影響,在卡車、倉庫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這批貨物無法按照原來的路線進入上海倉庫,造成了極大的資源和成本浪費。
在受到客戶委托后,飛協博提出了多個貨物運輸方案。通過使用自營倉庫、卡車、接駁船等資源,幫助客戶成功找到可用的臨時倉庫后,順利將貨物一批批轉移到常州倉庫,搭乘當周的駁船前往上海港,順利出貨。
“我們現在已經在計算上海復工后累計的訂單有多少,未來30天需要多少交通資源去支持,預計封控結束后也會相應作出調整和應對。”高學亨表示,“當解封來臨的時候,整個市場的價格會上漲。我們每一天都會去進行此類計算,以保證提前為客戶做好合理的復產規劃。”
電商高速增長擴大中國市場業務
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和全球最大的海運市場之一,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據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4%。其中,出口21.73萬億元,增長21.2%;進口17.37萬億元,增長21.5%。
“飛協博全球業務中從中國出口的貨物超過80%,主要原因在于中國電商的快速發展,近兩年中國電商的增長率達到200%以上。”高學亨表示,隨著中國消費力的增長,未來飛協博將更多關注如何把全球的優質貨物進口到中國,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
作為一家具有科技基因的企業,飛協博的全球員工中約四分之一為研發人員,主要集中在美國硅谷、荷蘭阿姆斯特丹、中國深圳和上海。自2016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飛協博已在在香港、深圳、上海設立辦公室,目前該公司中國區員工達到700多人。未來飛協博將大力發展中國研發團隊,根據中國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制”新的服務和功能。
由于電商對時效性和SKU預測準確性的要求更高,算法也更加復雜,進一步優化電商服務將是飛協博未來的研發方向之一。目前,越來越多貨代企業、物流平臺企業、互聯網電商企業也開始了對數字貨代路線的探索,船舶及碼頭運營方也紛紛將艙位資源轉至線上模式。
面對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高學亨表示對飛協博充滿信心。“全球貨運行業最大的公司市場占有率也僅有3%,說明這個市場空間很大,不會存在一家獨大的現象。我們的貨運代理服務可以幫助中小型初創企業以更低的成本出貨,從而獲得和大型企業同等的機會去參與國際貿易。比起競爭,我們更希望通過合作促進行業發展,推動行業蛋糕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