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升我省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優化營商環境,提高開放質量,著力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打造“三大高地”、實施“五大戰略”,堅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主動對標國際一流水平,著力推動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通關便利化,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加快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助推擴大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突出制度創新。圍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聚焦投資、貿易和通關便利化重點領域,從規則、規制、管理、標準上深化改革,大力推動制度型開放,形成一系列管根本、管長遠的體制機制。
——突出市場原則。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健全以負面清單模式為核心的市場準入機制,完善貿易監管制度,促進內外資平等。
——突出問題導向。從成本、功能、效率等方面,著力破解土地供需失衡、融資難、通關效率不高等“硬骨頭”難題,加快推動投資貿易便利化。
——突出對標提升。主動對接國際經貿規則,復制推廣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對標先進地區經驗做法,優化完善政策舉措,努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二、促進投資便利化改革
(一)創建國際投資“單一窗口”。依托“贛服通”“贛政通”平臺,整合相關部門、地方政府業務系統和功能模塊,建設國際投資“單一窗口”,實現引資引才事項“一窗”辦理、“一站式”服務。
(二)創新招商模式。提高“政府產業引導基金+資本”招商效能,推進定增招商、股權招商等招商新方式。擴大實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內投資試點應用范圍。全面推行目標化、清單化產業鏈招商,定制產業招商路線圖,引導電子信息、有色金屬、裝備制造、航空、醫藥、現代家具、現代農業等重點產業合理布局、優化分工,防止地方無序競爭。
(三)協同創新吸引優質項目。圍繞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三鏈”融合,聚焦重點產業鏈缺失環節、高附加值環節、“卡脖子”環節和企業重大技術需求,借力國家、先進地區和我省的創業賽事、行業展會、項目路演等創新“賽場”,引導開展科創項目招引,建立高新科技重點項目協同保障機制,并同步引進與產業發展相配套的緊缺人才、技能人才。
(四)優化土地要素配置。推動各地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通過土地二級市場歸集產權明晰的存量建設用地,公開透明發布土地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的用地選擇服務,促進招商項目與土地精準高效對接。積極探索產業用地混合利用,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單一用途產業用地內增加可建其他產業用途和生活配套設施的比例,原則上混合用地主導用途的用地面積和地上計容建筑面積占比均不得低于70%。
(五)拓展項目承接載體。鼓勵國家級開發區和發展水平較高的省級開發區采取“園中園”“飛地園區”“托管園區”“股份合作”“反向飛地”等模式,與東部和沿海省份共建產業合作園區。探索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的開發模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堅持把世界500強、國際行業領先等企業作為招引重點,突出主導產業,全面提升產業、技術、資金、人才等集聚能力,加快創建國際產業合作園區,高質量承接國際先進產業。
(六)提升項目審批時效。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統一化、標準化、信息化,推行電子證照,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一網通辦”。對現場勘驗、專家評審、聽證論證等程序實施清單化管理,推動符合條件的投資項目審批中介服務全部納入省網上中介服務超市選取。
三、促進貿易便利化改革
(七)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建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公共服務平臺,研究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和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為企業提供查詢優惠關稅稅率和原產地規則、市場分析和供采對接等服務。優化實施原產地規則,實施原產地證書及自主聲明微小瑕疵容缺機制。優化RCEP原產地證書簽發業務流程,推廣“智能審核+自助打印+快遞送達”智慧審簽模式。
(八)創新貿易監管模式。推進智慧海關建設,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一步優化進出口商品監管模式。拓展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模式適用范圍,允許重點行業中內部管理規范、信息化系統完備的非失信加工貿易企業作為牽頭企業開展企業集團加工貿易業務。創新實施出口商品“關企共同檢測”模式。探索推進出口農產品“大基地”建設試點。對建立兩用物項出口管制內部合規制度且運行情況良好的出口企業,實行綠色審批、容缺審批制度。
(九)拓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特色服務功能。拓展平臺“通關+物流”服務功能,推動進出口貨物在水運口岸、航空口岸流轉過程中,貨主、貨代通過電子化方式向口岸經營單位、海關提交調運申請,實現外貿貨物智慧化流轉,方便企業及時掌握通關、物流等各環節狀態信息。依托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立出口貨物檢驗檢疫證單“云簽發”平臺,實現出口貨物海關檢驗檢疫證書數據電子化。
(十)創新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創新“跨境電商+產業帶”“龍頭企業+跨境電商+海外倉”,以及跨境電商網購保稅進口“前店后倉+快速配送”新模式。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服務更多中小企業拓展外貿業務。推動景德鎮陶瓷交易市場市場采購貿易健康有序發展。
(十一)優化出口退稅服務。依法依規簡化出口退(免)稅辦理流程,擴大“免填報”范圍,推行“非接觸”辦理。正常出口退(免)稅平均辦理時間保持在4.5個工作日以內,一、二類出口企業正常出口退(免)稅平均辦理時間階段性保持在3個工作日以內。對風險可控的出口退稅申報,采用容缺辦理方式先行辦理退稅,事后再補辦實地核查手續。積極推廣部分出口退稅證明實現電子化開具和使用。
(十二)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促進內外貿標準、檢驗認證銜接,積極開展先進適用國際標準轉化工作,引導企業使用馬德里體系等申請國際注冊,鼓勵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為內外貿企業提供檢驗檢測認證“一站式”服務。培育一批國內國際市場協同互促、有較強競爭實力的優質貿易企業。搭建我省外貿企業與大型商貿、物流企業,以及國內大型國有企業、知名民營企業、重點外資企業對接合作渠道,帶動內貿企業“走出去”、出口產品轉內銷。促進內外貿規則制度銜接融合、國際國內市場渠道有效對接,推動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
四、促進通關便利化改革
(十三)創新通關合作模式。支持我省港口與沿海港口深化合作,推廣應用“聯動接卸”模式,爭取九江港與上海港探索開展“組合港”改革試點。以全程聯運為基礎,依托在途監管“智慧轉關”模式,實現快速通關走在全國前列。
(十四)拓展口岸平臺功能。支持九江港新增集裝箱公用碼頭危險品裝卸資質,鼓勵九江聯合南昌、萍鄉、新余、宜春等相關設區市共同推動九江港危險品(含煙花鞭炮)堆場高標準建設、高標準管理。在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探索安全開展“帶磁帶電”貨物運輸業務。
(十五)拓展綜合保稅區功能。依法依規支持區內加工企業承接境內(區外)委托加工,支持區內加工企業委托區外加工。對境內入區的不涉及出口關稅、不涉及許可證件、不要求退稅且不納入海關統計的貨物,海關對其實施便捷進出區管理。
(十六)推廣運費扣減政策。在九江港推廣內河運費不計入完稅價格政策,支持外貿企業在向海關申報進口時,將貨物進入我國境內后發生的國內段水路運費從完稅價格中剔除,并同步申報內河運費扣減,減輕外貿企業稅費負擔。
(十七)創新金融信貸服務。探索開展針對生產型外貿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試點,推動金融機構創新出口訂單融資、出口數據貸、出口信保保單融資等信貸產品和服務。便利境外上市募集資金支付使用,境內非銀行企業境外上市募集的外匯資金,符合相關外匯法律法規的可以自主結匯使用。
(十八)建立專業化服務機制。健全完善第三方服務機構,優化“委托招商”服務機制,加快推行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推進惠企政策落地,將招商引資政策兌現納入“惠企通”,推動惠企政策“直達快享”“即申即享”。
(十九)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優化進出口信用管理,推進“經認證的經營者”(AEO)國際互認合作,推進海關信用制度建設,建立進出口海關監管領域信用修復和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制度。加強信用信息采集、共享、應用,推廣應用電子證照,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
(二十)強化組織落實。建立省級投資貿易便利化改革工作推進機制,省商務廳會同有關單位統籌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改革重點任務,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定期跟蹤評估,及時優化政策方案。按政策規定在縮短辦理時限等方面,鼓勵擔當作為,為擔當者擔當。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將重點改革任務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對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加強監督檢查,對推進落實不力的,視情按規定予以約談、通報。開展年度“十大投資貿易便利化先進典型案例”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