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40天的2017年春運結束了。記者從交通運輸部獲悉,截至到昨天(20日),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約27億人次,這其中,鐵路和公路是春運期間出行的主力,其中高鐵出行占了鐵路出行的六成。(2月21日央視新聞)
2017年春運大幕落下,與往年春運出行時的各種不順心相比,今年的春運讓人們感受到的是方便快捷的訂票流程、井井有條的乘車秩序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鐵優質服務。曾經臟亂差的車廂,幾乎在一夜之間升級為“高大上”的高鐵座席,高鐵出行漸漸成了人們生活的常態。
春運難,歸根到底在于運力不夠,供不應求。而高鐵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出行方式,突破城市的空間瓶頸,使城市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小,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了運力,高鐵速度帶來的運能提升,也讓“一票難求”的春運有了更加優選的解決方案。
如今,我國已成為了高鐵第一大國,隨著去年底滬昆高鐵等多條高鐵新線的開通,全國高鐵網得以不斷織密和延伸,由“四橫四縱”向“八橫八縱”邁進。往日普鐵幾十個小時的車程,如今縮短至幾個小時;以前幾個小時的車程,現在縮短至幾十分鐘。高鐵路上,不僅“瘦”了行李,更“短”了旅途。
莫嘆海內知己遠,從此天涯若比鄰。加速到來的高鐵時代,在方便人們出行的同時,對中國經濟發展格局和人們思維方式帶來的改變更加深刻。數據顯示,2017年春運,廣鐵集團共發送旅客4994萬人,十多條高鐵發送旅客3051萬人,約占總發送人數的七成,成為鐵路春運主力。高鐵的安全便利舒適性,還掀起了短途旅游過年的熱潮,最適合旅游休閑的高鐵客流也就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被激發,滬昆高鐵和海南環島高鐵均運送了大量短途旅游客流。
顯而易見,高鐵不僅改變了春運的格局,更為重要的是,高鐵正在重構中國人的人居版圖。凡是開行高鐵的城市之間,春運壓力大大緩解,旅客出行計劃更加從容,旅途時間進一步縮短,乘坐體驗更加舒適。開始聽到越來越多的百姓說:“我家通高鐵,車票好買了,當天就能到,坐著好舒服。”同時,高鐵以高科技和高速度帶來的不僅是城市之間“同城效應”的凸顯,而更是在全社會引發一連串的蝴蝶效應,一條條橫亙在中華大地的高鐵大動脈,為億萬異地游子縮短了回家的距離,為中國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仔細想想,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開始時質疑到后來爭搶,從一開始“龍套”到今天的“男一號”,中國高鐵已成為世界舞臺的領跑者,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高鐵出行,這一切變化不僅源于經濟發展需要,也得益于廣大人民群眾對現代科技的尊重。
風馳電掣的高鐵,以時間消滅了空間,人們的活動半徑得以空前擴大,空間視域得以無限拓展。“人類把最大的距離拋在后面,從而以最小的距離把一切帶到自己面前。”由此帶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爆發,其影響將難以估量。“高鐵生活”方式也由此將成為當代中國人生活中的新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