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度關注快遞業,要求“促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快遞業再次成為諸多代表委員的熱門話題。
快遞業經過5年的高速發展,從2012年的56.9億件增長到2016年的312.8億件,年均增長率超過50%。快遞業推動了我國電子商務和網絡零售業的高速發展,也為數百萬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但是,快遞業的“最后100米”始終是困擾行業的難題,設點難、行路難以及相關聯的招工難成為制約快遞業發展的瓶頸。
如何化解快遞行業的“行路難”,全國政協委員楊超表示,為了在全國范圍內規范快遞三輪車的運營標準,為了切實保障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促進快遞行業的良性發展,他就建立大中城市快遞三輪車管理辦法向本屆全國兩會提交了一份提案。楊超在這份提案中建議:建立一套切實可行、覆蓋全國重點城市的快遞電動三輪車管理辦法,以立法的形式規范快遞電動三輪車的制造、載重、行駛及駕駛資質等標準;對快遞電動三輪車實行統一的牌照發放制度;建立全國性的快遞三輪車信息管理平臺,對快遞電動三輪車進行統一的監督、管理和追蹤;定期對快遞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從人、車兩個方面全面把控交通秩序和安全意識。
楊超還就解決快遞業在社區校園“設點難”向兩會遞交了另一份提案。他表示,目前,由于缺少相應的管理制度規范,校園快遞無序混亂現象層出不窮。楊超為此在《關于制定“快遞進學校和進社區管理規范”的提案》中提出建議:建立針對快遞包裹進學校和進社區的管理規范,并由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推動該規范的實施落地;通過設立專業服務基金等方式對建設社區、校園快遞服務站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推進社區和校園服務站的門店建設與服務規范;由國家郵政局或國家級實驗室牽頭,建立服務站數據監控平臺,以開放平臺的運營模式,實現服務的協同和數據的互通共享。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針對城市快遞末端服務中存在的快遞三進(進社區、進校園、進商廈)難、投遞效率亟待提升、末端運載工具急需合法上路等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馬軍勝表示,當前城市快遞末端服務主要存在“三難”。一是網點安家難。以北京為例,受疏解功能和“鄰避效應”等因素影響,三環內的快遞網點越來越少,很多網點都往外搬遷,快遞員投遞距離從原來的兩三公里擴大到十幾公里范圍內,大大增加了投遞難度。二是車輛上路難。快遞電動三輪車具有綠色環保、使用成本低等優勢,是目前階段快遞末端配送最合腳的“馬掌”,但在很多城市還不能合法上路,成為困擾快遞發展的老大難問題。三是快遞員招工難。目前快遞員勞動強度大收入低,工作越來越難干,員工出入頻繁,職業保障難以維系。
為疏解城市快遞末端服務“痛點”,馬軍勝提出建議:從政府層面加強城市公共快遞末端服務平臺規劃建設,包括公共快遞智能箱和城市公共投遞服務中心等設施,將其列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計劃并安排必要的資助,以解決“最后一百米”問題;出臺政策推動城市社區、學校為快遞員投遞提供方便,為智能快件箱和投遞站進入小區或學校設置提供便利;社區O2O被視為快遞企業拓展價值和實體商店創造盈利模式的切入點,應該支持快遞與社區商店融合發展;盡快完成快遞三輪車國標編制,促進快遞電動三輪車合法上路。
許多代表委員都就中國快遞業的健康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全國政協委員牛汝極建議,要健全法律規劃體系,將發展快遞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城鄉規劃中合理安排快遞處理中心、便民服務網點等基礎設施的布局建設,將配套建設快遞物流共同配送站、智能快件(包裹)箱等納入城市社區發展規劃。同時,交通管理部門應制定并實施城市快遞汽車、快遞電動三輪車等車輛管理辦法,盡快制定快遞車‘標準’,對快遞車生產、使用、管理等進行統一規范。只有實現快遞車合法、通暢、安全地運營,才能有效促進快遞業及電商經濟的健康發展,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利益。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快遞業呈良性發展,涌現出了一批快遞業巨頭。繼圓通速遞去年10月上市之后,申通、中通、韻達、順豐也相繼上市。國家發改委年前批準的我國物流業首家國家工程實驗室“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開始啟動,媽媽驛站等多種形式的“快遞+”終端平臺已經呈雨后春筍之勢。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快遞企業有望進入世界級快遞航母序列。
據統計,到2020年,預計國內的網絡零售總額將超過10萬億元,社會零售總額占比將超過20%,5到8年之后,全年包裹量將超過1000億件。按現有模式,快遞從業人員將超過500萬人。國務院相關文件將快遞業定位于“現代化先導性產業”。這個產業的健康發展,對國計民生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