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物流運行總體呈現需求平穩增長、結構不斷優化、運行效率提升的基本特征。一方面社會物流總額增速減緩但物流市場結構不斷優化,新業態、新行業增長較快;另一方面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加快下降,物流產業轉型升級態勢明顯,物流運行質量和效率有所提升。物流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產業,為國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發展發揮了較好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一、物流需求進入調整轉型期
社會物流總額平穩增長。2015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219.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8%,增速雖比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但依然保持平穩增長。從各季度情況看,一季度為49.4萬億元,增長5.6%;上半年為104.7萬億元,增長5.7%;前三季度為162.8萬億元,增長5.8%。
物流需求進入調整轉型期。從增速看,社會物流總額經過2000年以來的持續快速增長,自2012年以來增速逐年放緩,進入調整轉型期。“十二五”時期社會物流總額為966萬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2倍,年均增長8.7%,增速比“十一五”時期回落12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回落10個百分點。
物流需求結構繼續優化。從結構看,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電子商務、信息平臺等新產業、新業態加速發展等因素影響,物流需求結構繼續優化。一方面鋼鐵、煤炭、水泥等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增速進一步放緩。另一方面與民生相關的消費類物流需求保持較快增長。
——工業品物流需求小幅回落,新產業增長較快。2015年工業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6.1%,增速比上年回落2.2個百分點。從各季度情況看,一季度增長6.4%,上半年增長6.3%,前三季度增長6.2%;全年增速小幅回落但緩中趨穩。
新產業增長較快。2015年高技術產業物流需求同比增長10.2%,比工業物流需求快4.1個百分點,占比為11.8%,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如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26.2%,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12.7%,信息化學品制造業增長10.6%,醫藥制造業增長9.9%,增速比上年均有所加快。
——國際物流需求總體偏弱,結構不斷優化。2015年進口物流總額同比增長0.2%,增速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響,進口物流總額按現價計算,同比下降13.2%。
國際物流需求結構不斷優化。在我國外貿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的背景下,國際物流需求結構不斷優化。一方面消費升級類商品進口物流量較快增長,如鮮、干水果進口物流量增長11.9%,谷物增長67.6%,另一方面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進口物流量增長超過500%。與此同時,大宗商品物流需求量增幅放緩。
——消費物流需求加快增長,新業態蓬勃發展。擴大內需和增加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突出,2015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受此影響,消費物流需求呈現加快增長態勢。2015年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35.5%,增速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從各季度情況看,一季度增長27.3%,上半年增長30.4%,前三季度增長32.8%,呈現加快增長態勢。
新業態繼續保持蓬勃發展。2015年網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1.6%,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20.9個百分點。其中吃穿用類零售總額快速增長,如食品類商品增長40.8%,穿類商品增長21.4%,用類商品增長36%。
——物流實物量結構調整加速。2015年鐵路貨物發送量同比下降11.9%,降幅創歷史新低;水路貨運量同比增長3.7%,公路貨運量同比增長6.4%,民航貨運量同比增長5.2%,增速總體平穩;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46%,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物流實物量結構變化明顯,其中,鐵路貨運量所占比重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公路貨運量則提高1.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鐵路與公路、水路等運輸方式配合日益緊密。
二、物流費用與GDP的比率進入加速回落期
201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0.8萬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1個百分點。其中,運輸費用5.8萬億元,同比增長3.1%,增速回落3.5個百分點;保管費用3.7萬億元,同比增長1.6%,增速回落5.4個百分點;管理費用1.4萬億元,同比增長5.0%,增速回落2.9個百分點。
“十二五”時期社會物流總費用為49萬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8倍,年均增長6.5%,增速比“十一五”時期回落9.7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回落6.7個百分點。
從結構看,運輸費用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重為51.0%;保管費用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重為35.5%;管理費用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重為13.5%。
201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6.0%,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連續三年下降,進入加速回落期,表明物流運行質量和效率有所提升。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
1、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三產比重首次占據“半壁江山”。
在國民經濟整體 “調結構、轉方式”的大背景下,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步伐穩步加快,經濟結構加速優化、更趨協調。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5%,首次占據“半壁江山”,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0.0個百分點。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15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1.2%增加到50.5%,2015年比2010年(“十一五”收官之年)提高了7.3個百分點。根據測算,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下降約0.3-0.4左右%。(據此測算的結果與實際數據吻合)
2、行業提質增效的成效初步顯現
在國民經濟整體增速放緩,企業經營效益走低的背景下,各行業重視物流效率的提升,努力實現轉型和提升發展,物流費用增速明顯減緩。
一是生產經營方式向供應鏈模式轉變。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庫存由上年增長6.2%轉為下降0.1%,存貨率為9.1%,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比2010年下降1.1個百分點,反映出工業企業存貨的流動性水平有所提高。201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中倉儲費用增速比上年回落1.3個百分點;二是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得到改善。2015年內相繼出臺的降息、減稅、清費等一列政策,對企業降本增效起到積極作用。201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中利息費用支出比上年下降2.4%,是近年來的首次下降;三是物流技術、運作等管理方式有所提升。2015年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物流行業得到推廣應用,物流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201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中管理費用增速比上年回落近3個百分點;四是國家積極推進減免物流相關的收費項目。例如推進收費公路專項清理,降低偏高的車輛通行費收費標準,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冷庫用電費降至與工業企業相同等等。
三、物流市場規模進入平穩增長期
隨著我國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物流社會化、專業化發展加快,產業細分更加深入,我國物流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2015年我國物流業總收入為7.6萬億元,同比增長4.5%。增速雖然小幅回落,但整體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物流市場,也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物流市場。
“十二五”時期我國社會物流總收入為34.4萬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8倍,年均增長5.6%。近年來我國物流市場規模增速由2011年的20.9%,降為2014年的6.8%,進入平穩增長期。
四、物流服務價格進入低位震蕩期 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數據顯示,2015年物流服務價格指數平均為50.0%,同比回落0.4個百分點,反映出在物流需求特別是大宗物流需求規??傮w放緩及油價低位運行等多重因素綜合影響下,物流服務價格整體處于低位振蕩期。
從公路貨運市場看,2015年中國公路物流運價指數全年平均為106.3點,同比下降2.5%;從各季度情況,一季度為110.9點,二季度為105.5點,三季度指數為104.0點,年內公路物流價格整體呈現震蕩回落的走勢。
從海運市場看,2015年中國沿海(散貨)綜合運價指數平均為852.55點,同比下降13.9%。其中,煤炭運價受需求下降、運力過剩等因素影響屢創新低,全年平均指數為868.2點,同比下降15.9%;金屬礦石運價低位震蕩年末小幅回升,全年平均指數為728.9點,同比下降18.6%。
五、物流企業進入盈利困難期 2015年,物流企業受需求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經營依然較為困難,盈利水平偏弱。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中的物流服務價格指數顯示,2015年主營業務利潤指數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為48.8%,年內各月均位于50%以下。另據重點調查物流企業數據顯示,2015年1-11月份,重點物流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24.4%,物流業務利潤同比下降21%。
六、2016年物流走勢預測 2016年和整個“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國物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初步預測,2016年社會物流總額可比增長4%左右,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5.5%左右。
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供給側改革,都將對我國物流業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總體來看,“十三五”時期,物流業發展將進入以轉型升級為主線的新階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物流運行平穩增長與結構調整優化并存。在供給側改革及產業升級的帶動下,重點領域如快遞速運、冷鏈物流、綠色物流等業態也將加速擴張,有望成為物流發展的亮點。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孕育并仍將保持迅猛發展。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等新產業物流需求將快速增長,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等新業態發展動力仍將較為強勁,所占比重有望快速提升。在國家深化農村改革及一帶一路等戰略的帶動下,重點區域如農村物流、國際物流等將加快增長。
二是物流與相關行業由單一服務向深入融合轉變。當前我國多數行業相應的物流組織管理方式整體上仍處于實物配送等單一物流服務階段,在這一階段,物流綜合性服務供給不足,多數物流企業服務內容仍停留在單一倉儲、運輸、城市配送等物流功能上,而物流協調、統籌策劃和供應鏈管理能力明顯不足。未來物流業與制造業、批發零售業、農業等各產業將深度融合、互動發展。在重要領域、重點區域、重點專業市場、產業集群區,大力發展推廣物流專業化、精細化運行,最大限度地高效集約利用物流資源,保證物流運行高效穩定,促進產業深度融合。
三是物流由區域性向區域、國內、國際物流協調發展轉變。未來,我國物流業一方面編織國內物流服務網絡,提升物流業服務地區經濟的能力,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物流業也要順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打通國際國內物流大通道,完善重要樞紐節點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構建與周邊國家、世界其他國家有效銜接的物流網絡。支持優勢物流企業加強聯合,實施“走出去”戰略,共同開發周邊國家物流市場,打造全球性有競爭力物流企業,構筑連接世界的全球物流通道,形成全球物流服務體系。
四是物流業追求自身發展與促進工商企業協同發展并重。物流業作為服務性產業,要充分發揮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紐帶和渠道作用,通過打造高效物流服務體系,降低供應鏈上的物流成本,實現自身發展與所服務產業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