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菜鳥順豐數據接口之爭,后有京東“封殺”天天快遞,今年的國內電商物流業,屢屢泛起硝煙。隨著網購越來越火,電商與物流就像一朵雙生花,原本開得正艷。而如今雙方的多次摩擦,也不禁讓人費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搶奪數據:明爭結束暗斗未了
順豐菜鳥之爭,起源于菜鳥在6月1日下午的一則公告,菜鳥方面稱順豐突然關閉了對菜鳥的數據接口,正在與順豐緊急溝通。而順豐方面則稱是菜鳥先封殺了其旗下的豐巢。起初,戰爭還只在菜鳥與順豐之間進行。
而隨后,不少電商大佬紛紛加入進來,成為一場混戰。雙方互搏,影響幾何?國家郵政局方面6月1日發布消息稱,“受菜鳥網絡與順豐速運關閉互通數據接口影響,導致少量快件信息查詢不暢,時下櫻桃、荔枝、楊梅、芒果等生鮮農產品寄遞業務會受到一定影響。”
在幾輪隔空“對戰”后,國家郵政局從中調停,順豐和菜鳥同意從6月3日12時起,全面恢復業務合作和數據傳輸。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相比矛盾公開時的輪番據理力爭,菜鳥和順豐對握手言和背后的隱情有些諱莫如深。
電商觀察人士魯振旺認為,順豐希望改變所謂的快遞模式,豐巢現在鋪得已經很廣了,又是搭著其他一些快遞公司一起做的。如果繼續發展下去,能否拿到豐巢的數據對菜鳥來說會很關鍵,所以雙方都一度把數據接口關了。爭奪數據的背后,是要爭奪快遞行業的話語權和掌控權。
“封殺”快遞:公平競爭還是立保護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20日,京東方面對外宣布,為了確保用戶和商家在使用物流服務當中的體驗,京東將從7月31日起,暫停天天快遞服務。不過,京東并未完全對天天快遞關閉大門。京東稱,后續將持續與天天快遞保持溝通,并希望其能提高服務質量,并會依據其提升方案決定是否重啟合作。
隨后,一則《關于使用平臺推薦快遞的通知》又起風波。在這份名單中,EMS、圓通、百世、德邦等快遞公司都被排除在推薦名單之外。隨后的7月24日晚間,蘇寧快遞在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京東封殺快遞公司的目的就是保護自己的物流。
對此,京東則回應稱:“我們推薦商家使用的是評分較高、投訴率較低的快遞企業,但是我們并未要求商家必須選用這些推薦企業。我們會以用戶滿意度為唯一標準來選擇合作伙伴。”
據了解,目前京東平臺上有近20家快遞公司在為商家服務。他們與京東自建的物流體系之間產生了競爭。今年4月以來,京東物流獨立成為子集團,發力在倉配業務之外擴大快遞業務,根據劉強東的規劃,京東物流未來80%以上的收入要來自第三方服務。談及對于此事件的看法,濟南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葛金田表示:“首先,商家有自由選擇物流服務商的權力,這無可厚非。但是,我們也擔心壟斷局面的出現,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是不鼓勵的,因為只有充分競爭才有助于提升效率,提升服務水平。”
從親密到博弈:“解結”還需有形的手
電商平臺與快遞雙方的親密合作逐漸開始摻雜更多的利益博弈,讓人想到一句民間俗語:物極必反。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電商平臺與快遞企業之爭、平臺與平臺之爭,讓物流市場的沖突頻率加快、規模升級。隨著線上線下一體化趨勢加速,電商平臺加大在線下物流、倉儲的部署和發展,也就對快遞企業的核心業務造成了威脅,必然會對快遞行業進行洗牌,試圖對上下游掌握更多話語權和控制權。
因此,未來可能還會上演更多博弈。對此,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行業規則應該由政府指導,行業制定,最后企業執行。在市場失靈時,需要政府監管部門有形的手及時調節和干預,確保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全部由占有主導地位的企業制定,很容易發生摩擦。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表示,“互聯網+”物流這種先進的商業模式得以普及,而其核心理念就是開放和共享。所謂開放和共享,就是允許多元市場主體的共同參與。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物流市場仍然存在著小散弱的局面,這種局面的改進,需要包括阿里巴巴、京東、蘇寧云商這樣的平臺企業共同參與,推動產業的集群升級,如果說平臺企業和參與主體產生矛盾、產生摩擦,雙方應該坐下來去協商、去解決,而不應該采取斷然割裂,這不利于整個電商物流市場的有序發展。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則認為,電商與物流企業間最根本的矛盾在于對大數據的掌握。這些大數據究竟是企業商業秘密,還是公共產品?趙萍認為,由于互聯網企業掌握的用戶數據信息缺乏與國家相關部門分享,導致他們認為這些數據是企業內部商業秘密。
因此首先應從立法層面明確大數據的歸屬問題。隨后國家可以建立相關行業數據庫共享機制,電商行業可以集中一部分數據收歸國家,作為公共產品提供給客戶。